面对数字化时代对建筑教育提出的新要求,《设计基础1》课程团队率先启动教学改革与创新实践,积极探索“数字赋能、项目驱动”的教学新模式,并于近期顺利完成课程第一阶段“校园魔立方空间设计与模型制作”教学任务。本轮改革以数字化技术为支撑,构建了“理论思辨—数字仿真—模型实践—多元评价”四位一体的教学模式,有效夯实学生设计思维,激发创新潜能。
 《设计基础1》课程协同“人居环境概论—建筑图学—建筑美术—山城认知实习工作坊—耕筑巴渝工作坊”等相关课程,形成学科基础课程群,构建多课联动的教学体系。以基础理论为“认知起点”,设计方法为“实践阶梯”,搭建从通识素养向专业能力转化的桥梁,为后续专业学习奠定坚实基础。
 辩论赛拉开课程序幕,引发“形与用”理念碰撞
 作为本次课程的首个环节,课程组教师引导学生策划了“形态与功能谁为主导”主题辩论赛。学生分别加入“形态组”与“功能组”,在研读《建筑:形式、空间和秩序》等经典著作基础上,结合前沿案例展开激辩。
 “形态组”强调形式的视觉张力与艺术感召力,主张空间是情感的容器;“功能组”则坚守“形式追随功能”准则,论证精准回应使用者需求才是设计根本。这场辩论深化了学生对基础理论的理解,使其领悟到形态与功能辩证统一的深层内涵,为后续设计奠定了思辨基础。
 
 
 图辩论赛现场,正反双方学生激烈交锋
  
 数字仿真引领设计思维,提升教学精准度
 课程改革创新性引入“仿真模拟”环节,提供沉浸式空间体验,使学生能够直观审视空间尺度、体量关系及人流动线,提前发现并优化空间问题。有学生表示:“在电脑上‘走进’空间内部,感受空间比例、尺度,分析空间流线得合理性,结合空间体验与感受,在制作实体模型前进行设计方案优化,有效避免盲目性。”,数字仿真作为思维与实物间的“校验器”,显著提升了设计的科学性与完成度。
 
 
 图空间仿真模拟系统界面
 双轨并行设计实践,深度融合思辨与创作
 课程采用“形态—功能双轨并行”的任务设计,引导学生将前期辩论赛中的思辨成果转化为具体设计策略。形态组学生在3米见方的立方体中进行切割、扭转、拉伸等操作,探索点、线、面、体的构成逻辑;功能组则需精准界定服务对象,分析其行为对光环境、声学、隐私等方面的需求,实现高效分区与流线组织。双轨训练最终指向形态与功能的有机融合,达成“形态激活空间,功能塑造形态”的教学目标。
 多元评价体系构建,全面检验教学改革成果
 第八周的模型展示与评价阶段集中检阅了教学改革成果。现场陈列的几十个“校园魔立方”模型各具特色,有的通过精准切割与扭转塑造强烈雕塑感,有的通过巧妙隔断与嵌入实现复杂功能的高度整合。
 
 
 
 
 图形态各异、制作精良的“校园魔立方”模型集中展示
 展示环节采用“班级观摩交流+小组现场汇报+教师深度点评”多元模式。各班学生相互学习、激发灵感;汇报环节中,各小组阐述设计概念、形态生成逻辑及功能解决方案,并回答师生提问,锻炼了沟通表达能力。指导教师团队根据“作业完整度、形式美感、构成创新、细节做工、结构尺度”五大维度综合评价,既点评最终成果,也追溯设计思维过程,特别肯定了学生在形态与功能融合探索上的突破。
 
 
 图指导教师团队对模型进行现场评审与学生汇报
 本次“校园魔立方”阶段的教学实践,通过环环相扣的教学设计,成功将思辨训练、数字技术与动手实践融入课程全过程,为学生建立起从空间认知到实体建造的系统能力。这一扎实基础,也为后续第二阶段“魔立方空间参数化形态与极限化功能”的教学开展做好了充分准备。
 课程团队将在第二阶段进一步引入参数化设计、AI生成艺术等智能方法,引导学生在本阶段所掌握的形态、功能与空间知识基础上,深入探索算法驱动下的形态生成与功能极限化表达,从而构建“基础素养—数字能力—综合创新”的递进式能力体系,持续推进建筑基础教学模式的现代化转型。
 《设计基础1》课程教学团队
 
  
   
                         班 级  | 
                          教学团队  | 
   
   
    2025级建筑1班  | 
                    蔡贤云、谢思思  | 
   
   
    2025级建筑2班  | 
                       温 泉、赵 宇  | 
   
   
    2025级建筑3班  | 
                      史靖塬、郭 园  | 
   
   
    2025级景观1班  | 
                       姚 阳、董文静  | 
   
   
    2025级景观2班  | 
                       罗融融、黄 珂  | 
   
   
    2025级规划1班  | 
                       刘 华、朱古月  | 
   
   
    2025级规划2班  | 
              余 俏、汪子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