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4日,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特邀中机中联工程有限公司新技术与产业规划院副院长、正高级工程师何开远作题为“绿色建筑评价要点与项目实践”的专题讲座。本次活动旨在通过引入企业导师资源,以真实工程项目为载体,推动学院场景项目式教学模式创新,培养符合行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企业导师赋能:搭建理论与实践的桥梁
何开远副院长深耕绿色建筑领域多年,主持完成100余项绿色建筑设计与咨询项目,拥有丰富的一线工程经验。讲座中,他以《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为框架,系统解读了绿色建筑从“节能30%”到“近零能耗”的发展历程,结合重庆地域特色,重点讲解了夏热冬冷地区自然通风优化、山地建筑土石方量控制等本地化技术策略。
“绿色建筑不是技术的简单堆砌,而是全生命周期的系统集成。”何开远以金科中心总部大楼为例,详细拆解了项目中“幕墙通风杆件+智慧能源管理平台”的创新组合——通过BIM技术模拟全年日照轨迹,优化外遮阳角度,使建筑能耗降低18%;结合重庆多雾气候特点,采用光导管技术解决地下车库天然采光难题。这些来自工程一线的案例,让学生直观感受到理论知识在实际项目中的转化路径。
真实项目教学:场景化培养解决复杂问题能力
讲座聚焦“评价标准落地”与“技术创新应用”两大核心议题,通过公共建筑与居住建筑两类典型案例,展示了绿色建筑评价的全流程实践。在江北区观音桥居住项目案例中,何开远重点分析了“装配式建筑+全装修交付”模式如何减少建筑垃圾,并通过“雨水花园+透水铺装”系统实现年径流总量控制。他特别强调:“每个项目都要平衡技术可行性、经济合理性与环境效益,这正是场景项目式教学要培养的核心能力。”
刘亚南副教授在总结时指出:“传统教学中,学生往往停留在图纸设计层面,而企业导师带来的真实项目,包含了政策限制、成本控制、多方协调等复杂约束条件。这种‘带着枷锁跳舞’的场景化训练,能有效提升学生的工程思维与创新能力。”
深化教学改革:构建“理论-实践-反馈”闭环体系
此次讲座是学院推进“新工科”建设的重要举措。通过引入企业导师资源,学院正在构建“理论课程+项目工坊+企业实习”的三维培养体系:在“绿色建筑”等课程中,采用“真实项目+虚拟场景”双轨教学,学生既可以参与企业实际项目的子课题研究,也能通过绿建模拟方法分析不同技术方案的实施效果。
未来,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将持续深化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持续邀请行业专家担任“产业导师”,以“绿色建筑创新工坊”等形式,推动教学内容与行业需求、科研创新与人才培养的深度融合,为城乡建设领域培养更多“懂技术、会管理、能创新”的高素质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