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佛山云端探教:校地携手共谱自然教育新图景

日期:2025年09月22日 作者:张建军 点击:[]

9月21日,重庆交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提升系副主任顾韩、教师康世磊、赖小红、张建军及2022级风景园林全体学生深入重庆市南川区金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探自然教育前沿、接地方发展需求、促校地协同育人”为核心,开展自然教育专项调研。此次活动既是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课程落实学校项目式教学规划的关键实践,更是推动风景园林专业向“实践型、融合型”转型升级,主动对接行业变革与地方发展需求的重要举措。

IMG_256

一、馆内研学:探自然教育基地建设前沿

调研首站聚焦金佛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标本馆与文创产品展示中心,团队通过沉浸式体验解码金佛山自然教育基地的前沿建设模式。标本馆内,集“实物标本+监测影像+数字解说系统”于一体的展示体系,呈现了自然教育基地“科技赋能生态科普”的前沿路径——从国家一级保护植物银杉的管护档案,到黑叶猴种群动态监测的实时数据,均为当前自然教育基地“科研+科普”融合的典型实践。

IMG_256

文创展示中心则展现了“生态价值转化”的前沿探索:以金佛山特有物种为原型的非遗文创、研学周边产品,既呼应了地方“以文创活化自然资源”的需求,更让团队直观把握自然教育基地“文化赋能”的发展趋势。此次参观不仅为专业课程积累了前沿案例,更让师生清晰认知自然教育基地从“资源展示”到“体验互动”的升级方向。

IMG_256

二、校地座谈:接地方发展需求锚定合作方向

在校地专题座谈会上,南川区林业局、金佛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处负责人直面地方发展痛点:现有自然教育基地存在“专业师资短缺、课程体系碎片化、IP辨识度弱”三大核心需求;同时,研学站点功能单一、保护故事传播不足等问题,也制约着自然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针对地方需求,双方围绕三大核心板块深度对接:在“自然资源调查与保护故事收集”上,明确组建“师生+地方技术员”联合团队,系统挖掘银杉野外回归、黑叶猴栖息地修复等特色故事,填补地方保护叙事不足;在“‘金山萌友’IP开发与文创设计”上,结合地方文创升级需求,计划将IP开发融入《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5》《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6》等课程,实现“教学成果反哺地方”;在“品牌活动与站点设计”上,针对站点功能短板,提出“研学动线优化”“研学站点打造”等方案,精准对接地方提升自然教育体验的需求。座谈中,双方更明确将地方需求转化为专业课程改革方向,推动风景园林专业从“传统景观设计”向“生态教育场景营造”拓展,助力专业转型升级。

IMG_256

三、实地踏勘:察基地现状助推课程与实践融合

随后,团队深入金佛山研学核心区与自然教育基地实地调研,既考察已建成的“金佛山珍稀植物科普园”“珍稀植物观测站”等成果,也聚焦场地现状短板——如部分研学站点空间利用率低、生态解说标识缺乏互动性,这些发现既是地方亟待优化的需求,也成为专业课程改革的鲜活素材。

IMG_256

IMG_256

在珍稀植物科普园,团队结合基地“沉浸式研学”的建设前沿,现场研讨《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5》课程的实践模块:计划将金佛山地貌、物种特征融入“自然研学场地设计”课程任务,让学生以基地现状为蓝本,设计“珍稀物种共生系统观测平台”“喀斯特地质科普节点”等;在珍稀植物繁育中心,科研人员引导参观的“银杉、高山杜鹃幼苗培育技术”,将被纳入《园林植物学》《景观生态学》等课程案例库,推动专业课程从“理论讲授”向“实践导向”转型。此次踏勘不仅摸清了自然教育基地建设的前沿与痛点,更让校地合作有了“靶向性”,为课程改革与专业升级提供了“接地气”的实践载体。

IMG_256

IMG_256

四、成果锚定:促校地合作落地课程与专业升级

此次调研精准达成“探前沿、接需求、促升级”的核心目标:一方面,通过馆内研学与实地踏勘,全面掌握了自然教育基地“科技+文化+体验”的建设前沿,明确了地方在师资、课程、IP上的核心需求;另一方面,校地初步敲定的合作方案,已同步转化为专业发展与课程改革的具体路径。

后续,学院将从三方面推进落地:一是课程改革,以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系列课程为依托,开设“自然教育场景设计”“生态IP开发”等特色专项课程,将金佛山项目纳入项目式教学核心任务;二是专业升级,组建“风景园林+生态保护+文化创意”跨学科教学研究团队,推动专业向“生态教育融合型”转型;三是校地长效合作,大力推动建立“金佛山自然教育实践基地”,定期开展师生驻场设计、地方人员专业培训,实现“校地双向赋能”。

金佛山的生态画卷中,自然教育与专业升级的协同乐章正徐徐奏响。重庆交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提升系将以此次调研为起点,持续以校地合作为纽带,将自然教育前沿实践转化为课程资源,将地方发展需求融入专业转型,为风景园林行业培养“懂生态、会设计、能服务”的复合型人才,也为地方自然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高校智慧。

上一条:学院教师参与重庆市自然教育培训助力风景园林专业转型发展 下一条: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师生赴中机建筑科技大厦开展绿色建筑实践调研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