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学期”系列]重庆交通大学携手江津文管所开展历史文化遗产数字化测绘实践

日期:2025年07月08日 作者: 点击:[]

重庆交通大学“三学期”期间,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联合江津文管所,共同启动了针对江津区聚奎中学、江津中学旧址以及中山古镇等历史文化遗产的数字化测绘实践活动。此次实践不仅是重庆交通大学“三学期”教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将数字测绘技术与历史建筑保护相结合的一次创新尝试。

深化教学改革,探索数字化测绘新路径

测绘实践是建筑类三年级专业实践课程。在传统测绘教学中,学生往往面临外业工作量大、内业绘图效率低等问题,且难以精准获取历史建筑的复杂三维细节。此次实践引入了三维激光扫描、无人机摄影测量、历史建筑信息模型(HBIM)等前沿数字测绘技术,旨在通过“全过程数字测绘”模式,全面提升学生的空间认知能力与实践技能。实践团队在前期理论教学阶段,利用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生成江津中学旧址等实景三维模型,为学生提供了直观的虚拟教学场景。通过虚拟仿真实验平台,学生可以在课堂上进行虚拟测绘操作,提前熟悉测绘流程,掌握基本技能,为后续的实地测绘打下坚实基础。

现场实践与技术创新相结合

本次的测绘实践,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组织了123名建筑学及风景园林专业学生,分批赴江津聚奎中学、江津中学旧址、江津真武场马家洋房及江津中山古镇等五处历史文化遗产地进行测绘。在现场测绘环节,学生们在专业教师与江津文管所专家的指导下,深入聚奎中学、江津中学旧址以及中山古镇,运用三维激光扫描仪、倾斜摄影等先进设备,对这些建筑的外观、结构进行高精度数据采集。与传统测绘手段相比,数字测绘技术不仅大幅提高了数据采集效率,还能够精准捕捉到历史建筑的细微纹理与复杂几何形态。例如,在聚奎中学旧址测绘中,学生们利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获取了建筑的高密度点云数据,通过专业软件处理后,精确还原了建筑的立面细节与内部空间结构。在中山古镇的测绘实践中,无人机摄影测量技术的应用使得学生们能够快速获取古镇的大范围实景三维模型,为后续的保护规划与修复设计提供了丰富的数据支持。

 

 江津中山古镇测绘团队                         江津白沙古镇测绘团队

  江津马家洋房测绘团队                            江津中学测绘团队

 

江津聚奎书院测绘团队

后期内业建模阶段,学生们借助Context Capture、Metashape等专业软件,对采集到的多源影像数据进行处理,生成高精度的实景三维模型。同时,结合HBIM技术,将历史建筑的几何信息、材质信息、历史信息等多维度数据整合到一个模型中,实现了从数据采集到建模分析的全流程数字化管理。

此次实践还鼓励学生开展创新应用研究。部分学生基于实景三维模型,利用虚拟现实(VR)技术开发了历史文化遗产虚拟漫游系统,让参观者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古镇的风貌与历史建筑的魅力;另一些学生则尝试利用人工智能(AI)技术对历史建筑的病害进行识别与分析,为保护修复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校地合作,推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

此次重庆交通大学与江津文管所的合作,不仅是教学与实践的结合,更是高校与地方文化管理部门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深度协作。通过校地合作,双方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共同推动历史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江津文管所为实践团队提供了丰富的历史资料与实地测绘条件,重庆交通大学则利用自身的学科优势与技术力量,为江津区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数字化解决方案。此次实践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宝贵的实践机会,也为地方文化遗产保护注入了新的活力,为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与应用,历史文化遗产将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其独特魅力也将通过数字化手段得以永久留存。

重庆交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相关负责人表示,此次实践是学院“三学期”教学改革的一次重要探索,未来将继续深化数字化测绘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进一步完善“全过程数字测绘”教学模式。同时,学院还将加强与地方文化管理部门、企业的合作,共同开展历史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项目,培养更多适应新时代需求的测绘与文化遗产保护专业人才。

下一条:“华山论剑展风采,选育俊才强师能”——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开展2025年青年教师教学竞赛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