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21日上午9点,学校教师发展中心、科技处和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联合举行专家学术讲座,厦门大学李渊教授受邀作题为“遗产感知与计算:鼓浪屿实践探索”的报告。讲座由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副院长林孝松教授主持,学院院长董莉莉教授,教师发展中心办公室主任朱辉荣以及学校师生共计100余人参加。
讲座中,李渊教授首先介绍了其致力于数智技术赋能遗产感知与计算的奋斗历程,分享了基于“文化空间—行为空间—设计空间”三元空间理论的科研理念与体系以及“面向文化遗产保护的数智技术”课程群构建的教学理念与体系。然后,李渊教授以鼓浪屿为研究范围,从空间基因与价值阐释、时空行为与机理分析、气候变化与空间优化三个方面进行介绍。
在空间基因与价值阐释方面,李渊教授介绍了人文地理学视角的建筑遗产价值感知与空间分异、跨文化比较视角的建筑遗产基因图谱以及行动者网络视角的空间基因演化路径等三个维度的技术框架,结合鼓浪屿具体分析了历史国际社区的空间基因演化路径、建筑遗产的基因图谱研究以及建筑遗产价值感知与空间分异三个研究案例,提出了空间基因和价值阐释研究与人工智能结合可能性的未来趋势展望。
在时空行为与机理分析方面,李渊教授介绍了从鼓浪屿问题导向到基于行为分析和基于空间分析研究方法,再到空间-行为作用机理分析,最后到SDGs导向的规划与政策提出及其模拟等的技术框架,具体分析了基于时空分析的旅游者景区行为模式、基于街景影像的旅游地视觉品质评价、基于眼动实验的旅游者视觉感知与空间记忆、基于GPS和问卷调查的遗产价值感知不匹配以及基于GPS和认识地图的社区记忆分析等5个实践案例,提出了遗产价值视角下时空行为与智能调控的趋势展望。
在气候变化与空间优化方面,李渊教授从背景、问题、对象、内容与方法以及应用等方面介绍了气候变化与旅游应对研究的理论框架,具体分析了基于土地利用与空间几何形态微气候分类、全时段室外热舒适指数模拟、基于不同人群反馈的室外热舒适阈值研究等3个典型案例,提出了基于数字孪生城市景区微气候适应性评价方法及蓝绿空间优化的未来研究展望。
交流互动环节,6名教师和4名研究生分别就学科交叉、研究方向遴选、团队建设与管理、项目研究选题、定量化评价、技术创新、知识积累与创新、教学与科研互动、高水平文献阅读、个人成长建议等方面提出问题,李渊教授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了细致回复,与参会师生就感兴趣的相关内容进行了深度交流。
通过此次学术讲座,让参会师生深刻理解了学科交叉的重要性,特别是李渊教授对GIS+(建筑、规划、遗产、旅游、人文等)多学科交叉研究创新典型案例的层层解剖,启发了老师们在建筑学领域如何构建跨专业、强交叉的研究内容、研究步骤和技术支撑相耦合等系列研究问题,激发了与会师生围绕问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以及持续改进等路径开展科研创新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