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洲四校国际联合毕业设计系列报道(二)

日期:2019年03月05日 作者: 点击:[]

 

实地调研行走课堂与城市阅读  

212日清晨,城市还未苏醒,三洲四校国际联合设计已经开始了实地调研。一百多人组成的师生考察团来到位于布鲁塞尔西部的运河区域的设计场地,在长达6公里的运河区域内分段进行地毯式考察调研。在尊重和深入理解布鲁塞尔运河区域城市变迁的基础上,大家通过对场地历史人文与建设现状的考察,对城市问题的诊断,基于地方诉求,运用前沿的理念与方法,大胆构想与环境、经济、社会、文化相匹配的整体规划策略,提出治疗方案,重塑布鲁塞尔运河区域的城市环境与区域风貌,探寻一条适合该区域发展的城市更新之路。每个同学通过现场调研结合自身专业特点最终确定实施更新改造设计的具体内容。

(一)运河北部活力水岸

布鲁塞尔运河北部是整条运河水域最宽的地方,沿岸布局了联邦政府、会展中心、大型水泥工厂、汽车展销厂等城市大型公共建筑与厂房建筑。由于以前运河作为主要的交通运输枢纽,运输成本低廉,所以布鲁塞尔运河两旁有大量的仓库、厂房和码头建筑。20世纪60年代以来, 布鲁塞尔主要工业、交通设施和港埠加速从中心城市地段迁走,工业企业从城市迁移到郊区或发展中国家。随着劳动方式的改变和对生态环境、旅游休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部分运河区成为了以游憩和景观功能为主,环境优美的城市公共活动核心区域。因此运河区域的布鲁塞尔正处于承上启下的激活改造阶段,但随着时间推移,运河将从交通运输为主的功能转换成以塑造城市形象、展示活力水岸的规划方向为主。

(二)运河中部,人文廊道  

相比运河北部,运河中部河道较窄。这里聚集了大量的居民区,居住着伊斯兰、北非等多个种族的居民,是个多元文化汇聚的区域。20世纪50年代,工业的发展吸引农村人口涌向城市,导致城市规模盲目扩大,城市中心衰败,城市特色消失,居住环境日益恶化,社会治安混乱。近年来,城市中的传统制造业比重日趋下降,新兴产业逐渐取代传统的产业门类,制造业、运输业与仓储业持续衰退。城市局部地区的建筑、环境以及基础设施条件相对滞后与老化,出现功能性衰退。原本位于城市边缘区的产业类用地被逐渐包围于城市的内部,造成对城市环境的污染。上述各类因素导致城市结构和布局的调整以及城市功能质量提升的需求,大量的城市历史地段产业用地面临更新改造。

同学们行走于城市间的大街小巷,亲身感受这里丰富的历史文化沉淀与宜人的街区尺度。同时Christine 教授也向大家介绍了比利时对该区域采取的各种更新措施,以期恢复城市的活力。大家通过实际感受体会到了城市更新的发展从注重物质环境更新到社会更新的发展,认识到城市的物质空间环境与城市经济、文化、社会密切相关,因此城市更新不单纯是对城市物质方面的改变,还包括对城市经济发展、文化建设、社会问题等方面的关注。

(三)运河南部,工业记忆

运河南部历史上曾经是比较繁华的工业地段,以工厂、码头和仓库为主要功能,是货物储存、加工和贸易的地区,货物快速集散的中转地。运河两旁建筑多为工业厂房和仓库,有些厂房建筑连成片区,在河道两侧沿线串联,更有几十乃至上百年前的工业大厂,有着辉煌的历史背景。便捷的港埠交通条件不仅方便了城市的日常运转,同时还常常使多元文化在此碰撞融合, 并形成独特的魅力。

面对此区域留存的大量仓库、厂房和码头建筑,师生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大家一致认为,他们所承载的信息及对人口、经济和社会的影响具有很高的自身价值与功利价值,对其进行改造和更新,能够有效地发挥其历史、科技和美学等本征价值,以及经济、教育等功利价值。许多工业企业如码头仓储区、化工厂、热电厂等,曾经或仍然在利用运河进行原料和产品运输,这些沿河呈线性分布的具有共同历史主题的工业遗产,在城市中形成一种独特的“工业景观”,将它们及沿线其他自然、游憩资源串连起来构建成工业遗产廊道,成为城市复兴的有效途径,将为滨水工业区复兴带来新的机遇,有助于实现地区工业遗产保护、生态与环境、休闲与教育、社会经济发展等综合目标。

 

 

经历了一天的行走,团队在基地南部的COOP文创中心结束了考察。这里是由旧工厂改造成的艺术中心,两座旧建筑的中间建设了有现代气息的玻璃连廊,房屋顶层及屋顶天台也改造成了观景平台及餐厅,能将布鲁塞尔的风景尽收眼底。  

 

头脑风暴跨国组队快题设计

213-14日,团队聚集在鲁汶大学教学楼内,开始了分组快题设计。整个团队学生分成8个小组,每个组由1名比利时学生,2名美国学生,3名黎巴嫩学生和3名中国学生组成。各小组针对各自的设计区域,开展沟通协作,对自己的设计区域进行调研报告的梳理和规划。

在极短的时间内跨国别组队并合作做设计,对大多数同学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首先是语言问题,操着中文、法语、阿拉伯语的不同国家学生汇集在一起,用英语交流,彼此的理解在开始出现了障碍;其次是文化隔阂,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各成员之间思路不同,有些国家的同学提出使用较大尺度的桥来联系不同地块,而一些中国同学则表示这样不太可行,有的同学甚至表示“无法理解”。但手中的画笔、肢体语言的交流和耐心的倾听拉近了彼此的距离,适应性较好的同学很快就能和外国同学用英语沟通交流,通过在速写本及黑板上画图、使用翻译软件等多种方式进行互动。很快,不同国家的同学找到了彼此间的共同的和差异,不同的文化、思想、思考逻辑在这里相互碰撞、影响、交流。

 

 

在此期间,各国的带队老师分别对各小组进行辅导,鼓励大家充分珍惜这次难得的机会,通过设计过程和设计主题的集体讨论,如场地文脉剖析、住宅原型研究、方案构想练习、以及多方案比选与定案等,学习和实践城市设计的相关方法,关注类型突变的复杂性,并在设计过程中思考当下中国城市的发展演变之道。  

 

 

 

上一条:三洲四校国际联合毕业设计系列报道(三) 下一条:我校学生参加三洲四校国际联合毕业设计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