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6日,浙江卫视“青年社会实践”专题报道聚焦重庆交通大学、黄冈师范学院、长春工业大学、北海艺术设计学院、武汉设计工程学院等高校设计助力乡村振兴的典型经验,重点推介了重庆交通大学设计赋能乡村发展的创新实践与系列成果。该校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师生团队以“设计赋能、文化铸魂、产业助力”为核心理念,深入乡村一线,推动专业知识与乡土需求深度融合,形成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振兴解决方案,成为全国高校在这一领域的示范典型。
浙江卫视报道视频
重庆交通大学作为高校设计赋能乡村振兴专项办主任单位,近年来深度参与由未来设计师大赛组委会与民政部智惠乡村志愿服务中心联合发起的“我为乡村做设计”志愿服务活动。该活动自2022年启动以来,已连续举办三届,累计吸引全国超1000所高校、45万人次师生参与,为30多个地区举办文旅设计竞赛,有力助推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郑丹副校长代表学校接受民政部智惠乡村志愿服务中心主任单位授牌
为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系统推进美丽乡村建设,重庆交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在院长董莉莉教授的牵头下,整合学科资源,系统推进设计下乡专项行动。学院已建成一支结构合理、专业扎实的乡村振兴人才队伍,19名教师入选重庆市设计下乡服务平台人才库,其中董莉莉、姚阳、温泉等8人受聘为重庆市设计下乡专家。学院共组建15支设计下乡团队,累计动员师生4300余人次,涵盖城乡规划、建筑学、风景园林、土木水利、遗产保护等多专业领域,实现跨学科协同与产学研深度融合。
为进一步整合资源、聚焦实效,学院牵头成立“耕筑巴渝”工作坊,以真实项目为牵引,推动“我为乡村做设计”志愿服务理念与地方发展需求精准对接,构建起“设计赋能+文化铸魂+产业助力”三维一体的乡村服务新体系。
·深耕巴渝:从“颜值提升”到“价值创造”跨越实践
“耕筑巴渝”工作坊师生团队深入重庆梁平、江津、长寿、永川等20余个乡村,开展系统性乡土营造:通过巴渝文化主题墙绘,将农宅墙面转化为传递农耕文明与田园美学的“文化窗口”;优化公共空间,运用竹木等在地材料构建景观标识,改造废弃轮胎为创意设施,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研发竹编、木雕、剪纸等非遗文创产品,推动乡村产业从“基础改善”迈向“品牌增值”。
·协同创新:构建“实践育人+乡村发展”双赢格局
“耕筑巴渝”工作坊以建筑类专业群为依托,创新实施“三学期实践制”,将夏季小学期转化为“乡村大课堂”。2024年,160余名学生组成6个专项组,完成人居环境调研、数字建模与竹构搭建等实践任务,形成10万字规划报告;2025年,跨10余个专业师生联合推出“绿色+数字+人文”综合赋能方案,为铁门乡量身定制农文旅融合路径,相关成果入选“全国高校设计赋能乡村振兴典型案例”。
重庆交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秉持设计下乡赋能乡村振兴的创新实践不仅是一项实践工程,更是一堂行走的思政课的宗旨,让学生在乡土大地中读懂中国,用专业所长服务国家战略。未来,学校将持续深化校地企合作,推动“设计成果转化+乡村人才孵化”,让青春力量在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中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