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绘川渝新绿意,智筑生态理想园"——重庆交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开展快速设计实践教学

日期:2025年07月04日 作者:康世磊 点击:[]

近日,重庆交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风景园林快速设计4》课程正式启动,本课程以“职工院落更新改造”与“植物园专类园竞赛设计”双命题并行的形式展开,聚焦川渝地区城市更新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两大命题,要求学生在一天时间内完成从概念生成到方案深化的全流程设计实践,强化专业实战能力。

一、在地化设计:老院落的青春焕发

在成都某职工院落改造项目中,35名学子以“适老化活力空间”为目标,深度解析场地特征。面对三面围墙的封闭格局,同学们创新性地提出“记忆轴线+模块花园”策略:保留原有香樟林荫道作为文化记忆载体,植入风雨廊架、康体广场等适老设施;利用场地高差打造立体停车系统,地下容纳30辆自行车与10辆汽车的智慧存取装置;通过折线形景观步道串联起“芙蓉吟”“竹影疏”等五个主题节点,形成节奏鲜明的游览序列。指导教师强调:“这次设计特别注重无障碍设施与社交空间的融合,我们在每个转角都设置了可停留的交往节点,让景观真正服务于人的生活。”

二、竞赛驱动:芙蓉园里的生态叙事

在成渝双城经济圈大学生竞赛单元,参赛团队聚焦20000㎡芙蓉专类园设计。区别于传统植物园的标本式陈列,学生们以“芙蓉二十四品”为线索,构建起基因库、文化廊、生活剧场三大功能板块。卫星图显示,设计巧妙利用微地形营造五色芙蓉花田,通过雾森系统再现“晓看红湿处”的诗意情境;科普教育区采用AR技术,游客扫码即可获取植物DNA条形码信息;屋顶菜园与垂直绿化墙则诠释着可持续景观理念。参赛学生表示:“这次竞赛让我们跳出单纯造景思维,学会用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来衡量设计方案。”

三、过程化培养:教师点评与学生互评的双向赋能

课程采用“专题研讨+过程答辩”的教学模式。在6月23日首次阶段性汇报中,20组方案围绕“山地适应性设计”展开多元探索:既有将重庆吊脚楼元素转化为铺装肌理的设计,也有运用参数化建模优化种植池排水坡度的尝试。任课教师从空间尺度、功能适配、生态效益三个维度逐一点评,重点指出:“部分方案在竖向设计中未充分考虑山地排水特性,需加强土方平衡计算”;学生则以小组为单位开展互评,从使用者视角提出:“建议增加无障碍坡道连续性标识,提升老年群体通行安全性。”

这种“教师诊断+学生互诊”的模式,既强化了专业判断力,又培养了批判性思维。这场历时一天的设计短跑,不仅是对学生快速设计能力的淬炼,更是将绿色发展理念融入人才培养的生动实践。

上一条:前沿微课“数据分析与可视化” 下一条:前沿微课:重庆市城市更新规划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