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包括“未来设计师·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NCDA)等重量级竞赛相继揭晓了本年度的获奖名单。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师生团队凭借扎实的设计能力、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和前沿开放的研究视野,荣获了全国一等奖等多项殊荣。此次获奖,不仅彰显了学院师生在人居环境设计领域的深厚底蕴和创新能力,更是对学院长期以来致力于一流学科专业建设和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有力证明。
未来,学院将继续秉承学生中心、项目引领、数智赋能的理念,进一步推动学科专业建设,培养更多具有国际视野和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为人居环境建设和高质量发展贡献高校力量。
未来设计师·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NCDA)
作品信息
作品名称:日落山海·渔船归港——旧厂房改造与再生
所得奖项:全国总决赛一等奖
获奖学生:邱思佳、林子越、何佳
指导教师:温泉
设计说明:厂房内,一艘吊起的大船成为亮点,不仅承载着历史记忆,更转化为展厅与休息区的多功能空间,展现古今交融之美。退台式设计在厂房后侧,逐层展开的展览空间,仿佛渔船归港的层叠场景。船下公共空间,作为城市会客厅或临时展厅,为市民提供了交流互动的场所。整体设计既保留了厂房的工业感,又融入了自然与人文元素,使得每一处都充满了故事与温度,让人们在观展旅程中感受到浓厚的码头文化气息。
作品信息
作品名称:祝愿·祝园-以福禄寿为主题的整体规划设计
所得奖项:全国总决赛二等奖
获奖学生:郭怡林、何易韩
指导教师:杨丽娟、康世磊
设计说明:重庆市江北区的大龙山公园是一处综合性群众文化公园,承载了几代人的回忆。如今是附近中老年人休闲娱乐、放松游玩的主要场地。其山顶上的龙法寺伫立于整座大龙山之上,大龙山海拔较高,对于周边老年人休憩娱乐需求较为严苛。 本次设计拟将大龙山道路进行改造更新,设计中将以他们为主体,为他们提供休闲、商业、活动、娱乐、观赏场所,使他们在游玩之余能丰富出行体验。并在场地设计灵活利用中国古典文化中的福禄寿融入本次设计中。让游人在大龙山公园中中感受人文文化、欣赏园内美景。
第八届“米兰设计周—中国高校设计学科师生优秀作品展”
作品信息
作品名称:柔边缘—基于社交磁场的共享空间住宅设计
所得奖项:本科生组二等奖
获奖学生:邱思佳、林子越
设计说明:设计场地位于江苏省苏州市的临河区域,那里既有城中村的老房子又有新建高楼,为了融合新旧磁场,让那里的人们走出家门打破社交壁垒,因此,想到了此次设计理念,家,虽是我们温暖的避风港,然而,有时它也如同一道无形的壁垒,无形中阻碍了我们的交往与拓展。该设计旨在打破传统社交的固有边界,构建一个柔和而开放的共享社交磁场,使人们的社交边缘得以柔和过渡。设计融合江南水乡韵味和现代集合式住宅理念,力求打造一个轻松、自由、无拘无束的社交空间。
2024 WUPENiCity城市设计学生作业国际竞赛
作品信息
作品名称:引江入城---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退城还江”城市重生计划
所得奖项:二等奖
获奖学生:崔钰梅、陈生权
指导教师:刘锐
设计说明:中国经过了四十余年高速城市化进程,极大地改变了城市、建筑和公共空间的面貌,成效卓著。但是也存在不少缺憾,例如过分重视速度而忽视了质量,忽视了文化、环境与自然。本次设计提出的“退城还江”城市再生计划,在针对菜园坝地区交通、建筑、江岸的现状和问题的思考上,适当削减城市空间缓和城市与长江之间的关系,资源的重新分配让城市的景观得到优化,长江丰水期的洪涝问题得以解决,两者均可实现可持续发展。构建立体交通体系,在交通压力大的区域设置空中观景平台兼做垂直交通枢,打造创新家园社区,对现存的居住区进行更新设计,结合山地地形打造景观露台和空中大平层活动中心,同时联通邻里空间,促进邻里关系发展;创建滨江步道,结合长江丰水期、枯水期特点同时形成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观体验,对长江资源重新分配与空间规划,实现创新生态、关系和可持续发展。
“中交公规院杯”2024世界大学生桥梁设计大赛
作品信息
作品名称:映水波·明月共生
所得奖项:三等奖
获奖学生:师雯静、唐灵琦、何明悦、张堉、陈婷
指导教师:艾乔
设计说明:明月湖位于两江协同创新区,作为国家级开发开放新区,这里科技与人文交融,创新与智慧交汇。而作为公园视线中心湖泊上架起的人行桥,既要承担便利两侧游客穿梭的功能,更要反映出区域特色科技感与创新感。
设计结合公园场地情况,以明月为灵感,以流云和水波为装饰,打造了一座“明月桥”。明月桥的设计灵感来源于中国古典文化中对“明月”的诗意描绘。以模拟月亮阴晴圆缺的不同形态组合成桥的平面形态,而立面上的桥柱也好似一轮弯月。桥名“明月”寓意着桥梁的优雅与宁静,同时也象征着桥梁如同明月般照亮人们的前行之路。在设计过程中力求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打造出既具有古典韵味又富有现代气息的桥梁作品。
作品信息
作品名称:书澜桥
所得奖项:三等奖
获奖学生:王旭、李玎苒、李静、杜予新、郏洲
指导教师:史靖源、周水兴
设计说明:桥梁位于美国西弗吉尼亚州费耶特维尔附近,横跨卡诺瓦河(新河),经纬度坐标为(-81.082664,38.069069)。
地处新河峡谷,新河是密西西比河的三级支流(密西西比河,俄亥俄河,卡诺瓦河),峡谷两岸以森林地貌为主,拥有丰富的自然生态资源。此外,新河流域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峡谷两岸曾在19~20世纪建立了大量煤矿开采设施,如今依然有很多矿场的遗迹供游客参观。凭借其多样性地貌,游客可以在新河峡谷国家公园开展漂流、钓鱼、攀岩等多项户外活动。
“书澜”的设计初衷是为了联通河流两岸,解决当地居民及其旅客的通行问题,满足居民出行需求,成为当地的重要通道,同时提升旅游体验感,促进旅游业的发展。“书”代表书法,“澜”意指波澜壮阔,寓意桥梁线条如同书写的波澜,既有笔走龙蛇的流畅豪放之意,又有中国利用河流上的桥梁将大国风范书写在地球上的意味。
2024中俄大学生城市与建筑设计竞赛
作品信息
作品名称:蓬莱仙境-中国老人心中的养老天堂
所得奖项:三等奖
获奖学生:李悦鹏、禹博为、陈生权、蔡雍
指导教师:董莉莉
设计说明:据统计,中国在当代乃至未来所面对的两个最大社会问题分别为城镇化发展泛滥以及人口老龄化严重。而快速城镇化带来的城市“高密度蔓延”结果,则成了影响人们心理健康的一大消极因素。在此背景下对于建筑师而言,如何为高密度城市蔓延中的老龄化群体心理健康设计则成了最大的挑战。
团队在对人群需求探究过程中,得出中国老年人精神世界潜在对天人合一、得道成仙的渴望,心里对仙境长生、归山隐居的追求,而身处高密度钢筋丛林城市中的人们则对自然以及生态由为向往。因此团队从中国传统神话“蓬莱仙境”中汲取概念灵感,将养老疗愈功能体架于城市之上,设立引入全息投影的虚拟现实疗愈心理技术的膜结构置于建筑顶部。底部则由框架型功能塔楼支撑,将高山中的垂直绿化完整搬迁于框架部分,同时给予老人们种植区域,满足中国老人心中对归山隐居田园生活的向往;同时将高山绿化置于功能体块底部,打破设计手法中常用的空中花园模式,形成高密度城市蔓延于养老仙境的完美过渡。完美发挥建筑对城市人们心理的积极影响,不仅是老年群体隐居的靠山,更是城市人们心理的慰藉图腾。这便有了我们以解决人口老龄化以及高密度城市蔓延人群心理健康问题为目标的作品,我们称之为“蓬莱仙境”。
2024“一带一路”国际大学生数字建筑设计竞赛
作品信息
作品名称:空间的n次方——基于未来发展性的岭南历史建筑改造利用
所得奖项:一等奖
获奖学生:李林峰、刘洪杰、李杭、王盼、刘莎
指导教师:董莉莉、刘华
设计说明:设计选址位于广州市花都区港头村。广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起点之一,而港头村是古时海上丝绸之路的水陆交通要道,历史悠久。本次设计选择村中一保存较差的历史建筑,依据场地现状中存在问题,将建筑结构及内部基础设施作为确定性因素,将内部使用空间作为随机性因素,利用陶百叶和可移动装置形成包括村民活动中心、茶室、历史文化展馆在内的不同使用空间。建筑随使用者和使用方式的不同发生变化和更迭并寻求更多的空间可能性。
高等院校第六届绿色建筑技能大赛
作品信息
作品名称:复然-“低碳”背景下的乡村助农基地
所得奖项:三等奖
获奖学生:崔钰梅、陈生权、牟雯卿、唐心瑞、蔡菁倩
指导教师:刘亚南、董莉莉、续璐
设计说明:助农结合网络宣传展览同时作为学习研究基地,以带动农村经济发展为出发点。一楼作为学习,体验区;二楼具有展览,电子宣传功能;三楼人才引进与直播带货;四楼控制与办公。五楼休息与互动体验。将助农的想法继续深化引导,将效益做到最大化。
基于生态建筑。加入光伏一体化设计,太阳能光伏板结合屋顶进行设计,增加试验田互动体验区,同时作为雨水收集系统的媒介,在推广宣传农产品的同时开展绿色生态建筑研究。
从平面设计参数化,模块化进行考量。建筑便于搭建拆解,房间功能可变化。结合农特产品成熟时节,变换展览推广当季产品。适合乡村,不是城市里面的简单复制。建筑设备也加入绿色建筑行列,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雨水收集系统,太阳能发电,智能发电控制系统。在保证正常功能运作的前提下,将能源的消耗降到最低,将环境的污染降到最小。
立面部分则由两层简单的结构组成,这种结构作为可持续元素,能够提高建筑物的隔热性能。双层密封玻璃被固定在混凝土柱上,玻璃与外部结构之间形成了一个夹层阴影空间,在减少阳光直射的同时也减少了建筑的能源消耗。为了避免因外部结构而造成的视觉遮挡,室内还安装了百叶窗,可以根据需求进行调节来改善室内的光线亮度。
第八届“米兰设计周—中国高校设计学科师生优秀作品展”重庆赛区
作品信息
作品名称:树地共生 忆脉相承
所得奖项:一等奖
获奖学生:汪鑫、姚印
指导教师:罗融融、张俊杰
设计说明:本项目改造场地为沙坪坝南开步行街正街,灵感来源于场地原有的两颗大的黄葛树,通过对其枝干和树叶的衍生以点连线打造街区界面形成景观单元,通过计算场地的光照条件、风场条件、视觉条件来组建不同的形式,达到更舒适、更灵活的景观小品,同时融入到整个场地的铺装、景观中让整个场地通过其串联为一个整体。以街区为模板单元,衍生到整个沙坪坝街区,最终打造成为区域的文脉综合体,构建城市生活美学商业示范街区。场地的文化来源于沙区的学灯文化,通过灯具、文字、铺装将文化置入场地之中,提升场地的整体文化底蕴。另外在场地里面我们主要通过统一颜色,整合立面效果来规范整个街区的商铺,让其更具有整体性。
未来设计师·全国高校数字艺术设计大赛(NCDA)
重庆赛区
作品信息
作品名称:飞鸟生境 山影空心
所得奖项:二等奖
获奖学生:柴思敏、李玎苒、任珺潇
指导教师:姚阳、董莉莉
设计说明:“飞鸟生境 山影空心”的生态湿地公园设计中,我们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融入每一处细节。这里,生态修复不再是简单的修复工作,而是对自然生命的呵护与尊重,湿地植被的茂盛、水质的清澈,共同为鸟类及其他生物筑起家园。山影空心,则是我们对自然形态的最高致敬,它让山体与水面交相辉映,形成一幅宁静而壮美的画卷。科教功能更是让这座公园焕发独特魅力。生态科普教育区通过互动体验与展览展示,将生态知识巧妙地传递给每一位来访者,让人们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也能深刻体会到保护生态的重要性。而康养度假区域,则是将自然与休闲完美融合。漫步在休闲步道上,沐浴着清新的空气,感受着大自然的拥抱,身心得以彻底放松。无论是湿地瑜伽还是徒步登山,都能让人在运动中感受到自然的疗愈力量。“飞鸟生境 山影空心”不仅是一座公园,更是一个让人与自然亲密接触的绿色空间,它鼓励人们探索、发现、珍惜自然之美,共同构建美好的人居环境。
2024年重庆市风景园林学会大学生设计竞赛
作品信息
作品名称:黄葛为媒终不朽,五村笑语常盈盈
所得奖项:本科生组三等奖
获奖学生:徐欣宇
指导教师:张俊杰
设计说明:本次改造项目以黄葛树为主题,同时融入现代设计理念,打造一个集游憩、休闲、生态于一体的综合性社区。黄葛树是重庆的市树,象征着坚韧与生命力。本次设计以黄葛树为核心元素,贯穿整个文化村的改造过程。设计注重生态建设和多功能区域打造。设计利用黄葛树作为景观设计的核心,打造绿色生态的公共空间;打造多功能活动区。优化交通和基础设施,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并且在改造过程中,注重生态保护。
作品信息
作品名称:野性都市
所得奖项:本科生组三等奖
获奖学生:汪鑫、姚印
指导教师:赖小红
设计说明:生态危机和全球变暖不断威胁着人类的发展,我国在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这些给城市再野化带来新的机遇。希望通过更多的理论研究和设计实践,让更多的人对荒野景观价值的正确认知,打造荒野景观和人工景观共同组成城市蓝绿空间,人能够在社区、街道等场景轻易接触并欣赏到荒野景观,在城市内部人和野生动物共同和谐相处,打造以摩天大楼为代表的机械式美学和荒野式美学共存的野性都市。
设计选取重庆江北嘴片区,通过分析不同的荒野度评价因子,使用麦克哈格的千层饼模式叠加分析,将片区分为极高、高、中、低荒野度区域,而这些区域的代表绿地斑块主要为滨水绿地、城市公园绿地、广场绿地、社区绿地。为构建出城市稳定的荒野景观,对这些不同荒野度的绿地斑块进行针对性设计,形成城市野生动植物重要栖息地。但在生态学中,这些斑块缺少了迁徙的廊道,无法在城市片区形成稳定的荒野景观生境,第二步则是如何打造廊道去链接城市蓝绿灰空间,在城市的蓝绿空间交界、绿色空间和绿色空间连通、绿色空间和灰色空间的迁移进行不同的荒野置入,完成整个城市荒野景观网络,形成更稳定的城市生态结构。最后在城市内部安装环境监测装置,以城市动态网络结构去分析城市的生态数据,在不同区域结合不同类型的绿地以荒野模块化形式嵌入城市的功能空间,提升整个城市生态环境,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的。
作品信息
作品名称:秾拾村韵 乡遇茶野
所得奖项:本科生组三等奖
获奖学生:刘锦阳、韦嘉
指导教师:陈肖淋
设计说明:酉阳龙头山系下,在沅江支流的董河流域中,有一处遗世村落——宜居乡,这里自古便有“半幅园林如画,四周山水宜居”的美誉。然而,然而,面对人口流失、文化传承断层及建筑损毁等挑战,村落逐渐显现衰败之态。然而,面对人口流失、文化传承断层及建筑损毁等挑战,村落逐渐显现衰败之态。为激活这片沉睡的土地,聚焦于当地“明清皇宫添贡品,云雾山中宜居茶”的宜居茶,以产村景文角度对宜居乡进行价值剖析,旨在打造一个集茶叶种植、生态观光、文化体验、休闲养生于一体的现代化茶园。根据地形及纬度选择高品质茶叶种植区域,并融合果树花林,编织出一幅四季变换、生机盎然的自然画卷。同时,优化乡村交通网络,增设环山绿道与观景平台,让游人在茶香中漫步,尽享山水之美。文化层面,深挖土家族苗族的文化底蕴,设立文化展览馆,促进文化体验与传承的深度融合。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并重,项目采取董河流域分区保护策略,并维护传统村落风貌,力求实现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荣。在实施策略上,紧跟时代步伐,构建线上销售平台,拓宽市场边界,让“宜居茶”这一品牌跨越山川,焕发青春活力,吸引年轻消费者的目光,共同推动茶文化的传承与茶产业的繁荣可持续发展。